存档

‘网海拾贝’ 分类的存档

真正的危机来源于无知

2010年6月13日 没有评论

极视智库专家—郎咸平

危机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就是我们对危机低估甚至无知最可怕。危机来的时候不是每个人吵架,而是定下心思考一下是不是过去对危机过于低估、无知。希腊危机怎么来的?高盛为什么被美国证监会起诉?希腊故事好象愈演愈烈。引证08年10月份说的话,金融海啸好象美国受轻伤,欧洲受重伤,我们担心中国受内伤。整个运作过程中我们发现金融资本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新帝国主义不是最可怕的,但是我最担心的是对它无知甚至低估,因为它的影响是无远国界。先说希腊危机,你觉得希腊危机只是突发事件吗?不要说这个危机是不是精心策划的阴谋,我把事实讲给你听,你就知道这是阴谋不需要争辩。欧洲这么多国家为什么只有希腊危机?比如一群狼追逐一群猪,首先被吃掉猪就是生病的猪、跑的慢猪。这个猪就是希腊。为什么这么弱势的猪加入欧盟?

“病猪”包装记

2001年希腊想加入欧盟,但是他条件不够,因为根据欧盟规定,财政赤字不能包括GDP3%,希腊是5.2%,又想加入又不达标怎么办?他首先找到华尔街高盛,帮他伪造一下材料,结果经过高盛运作之后,把十亿欧元债务基本上消失,那么这个债务怎么回事?你就会看到所谓华尔街这批精英、所谓新帝国主义他们用何等复杂手段创造出未来发生的危机,就是当是高盛帮助希腊发行一笔融资100亿美元债券,可以收回74欧元。高盛把汇率调整一下,所以就变成84欧元,刚好多出十亿欧元,这十亿欧元等于现金,而且本子上等于高盛借给希腊,而且你的财务报表不显示出来,就凭十亿欧元冲销债务,所以希腊财政赤字只有0.7%,因此光荣进入欧盟。将来一定出问题,更可怕是什么?

高盛心理非常清楚知道这笔钱可能收不回来,怎么办?就找到德国人购买刚好十亿欧元保险,当然保险非常复杂,它意思就是这意思,只要希腊还不了钱,德国人还。高盛既然这么久之前知道德国必然出事,通过保险把德国拉进来,一切布置妥当就等着金融海啸爆发。因为一定从病猪中出问题。

我为什么一直讲猪?因为除了希腊之外,还有葡萄牙、意大利等等,把英文拿出来拼凑一起就是猪,所以这些国家都会出问题。如果当初希腊不进入欧盟就没有这个问题,怎么进入不是高盛一手遮天的结果。什么时候爆发的?就是今年2月8号,在纽约私人会所,当初由熟悉的金融抄家召开会议,其中包括索罗斯、还有约翰鲍罗斯、还有另外一个人没有什么名气,他们三个人既然在2月8号当天提出全面狙击欧元,因为希腊就在这一天危机。就在这一天把欧元抛空高售,两个礼拜2月23日赌欧元跌超过欧元涨的140倍,就在这一周赌一欧元跌到一美元比例是1/14,而在去年11月这个赌还是1/33,就从这一天开始欧元急速下挫。而在此之前希腊危机发生了,就从这天开始急速下挫。

所以这个会议非常重要的会议,我们再研究一下约翰鲍罗斯和索罗斯跟高盛之间有什么关系?各位记不记金融海啸怎么来的?金融海啸来了以后,有一家对冲基金不但没有亏钱,反而赚了两百亿美元,把索罗斯羡慕的要死,为了跟这个人吃饭给他打了多少电话,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的名字叫做约翰鲍罗斯,就是2月8号一起开会的人,和索罗斯一起开会的人。金融海啸时期约翰鲍罗斯能赚这么多钱?查一下,原来跟高盛勾结的结果才能赚这么多钱,怎么勾结?又是非常复杂、非常戏剧化版本出来了。那就是2007年1月份高盛已经知道次贷危机即将爆发,而这个时刻高盛并没有把这个消息透露给投资人,反而和约翰鲍尔斯勾结在一起,做了什么呢?搞了一个债务基金,干什么?专门挑次级债券,仅是好于垃圾债的债券,而且这些债券都是在纽约、加州、亚利桑那州就是为房价泡沫的地方,债券评级BBB,又是在高风险地区,选了多少家?123家。可是鲍尔斯觉得风险不够大,又从123家挑出63家,这么挑的结果我相信结局是悲惨的,因为他们肯定出问题。挑这么大风险的组合找谁卖呢?当然找高盛去卖,因为高盛最富盛名华尔街同行。

高盛开始推销,又卖给德国。讲到这里你会发现这是多么复杂的惊天阴谋,卖给德国工业银行,他也担心得找保险才行。高盛找来找去找到NCA保险公司,由他提供担保,如果出问题我赔。德国一看没有什么问题,再加上国际知名度非常高的NCA提供保险,所以德国工业银行完全放心,所以一定会出问题。高盛卖给德国工业银行以后赌它跌。

约翰鲍罗斯把债券最高的组合通过高盛卖给德国工业银行和荷兰商业银行以后,赌它一定跌。德国工业银行只买了1.5亿美元的债券,最后金融海啸爆发之即,德国政府为了救这家银行花了135亿,你只买1.5亿,最后花这么多钱来救。荷兰商业银行也出现危机了,最后被苏格兰皇家银行收购。由于他做套的结果,苏格兰皇家银行赔了8.4亿,通过大量交易回到约翰鲍罗斯。形成一系列问题就是金融海啸。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证监会调查他。因为高盛、约翰鲍罗斯为首看起来好象独立个体,其实背后有千丝万缕连在一起,而这些人给世界造成不可想象的危机,他们做法极缺乏道德,为了赚钱不需要什么信托责任。这就是4月29号美国几千人拿着牌子抗议华尔街贪婪,对美国人民是贪婪问题,而对欧洲人民、对中国人民那就是危机的问题。

最可怕的不是危机而是无知

我曾经看过一本关于德鲁克思想的漫画本《杜老师的无知》,这本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其实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知识的更新之快,信息的变幻莫测,往往造成昨天的成功经验恰恰是今天失败的根源,唯有放下放下再放下,不断学习、质疑、思考,才能杜绝出现错误。

而这些故事驱动我写一系列问题,包括产业链阴谋1、2、3,新帝国主义在中国1、2等等,就是希望给大家全新的思维,要学会质疑,更要学会思考。我们这么多年改革开放犯什么错误?我们金融改革都请高盛协作我们做金融改革,最后发现竟然要求我们四大行上市之前把所有坏账剥离,全世界怎么有没有坏账的银行,凭什么我们来做。因为我们不知道危机,这就是我一再讲的对于危机低估和无知。把坏账剥离之后干净的壳以最低的价格卖给美国银行,到07年底美国人说由于次贷危机他们遭到损失,但是建行他们赚到1300亿,我想请问你这个钱平均分给老百姓有什么不好,把建行上市收益故股民有什么好。我们请他做金融改革,最后发现高盛又染指两个,因为其中包括很多地产项目。请问你从01年进入内地到现在,我所讲的事情是不是都应验。

当你不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情愿用争议两个字,而不愿意用低估、无知。我可以告诉各位朋友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概念,但是我们目的都是一样,希望通过东方出版社出版这一系列书,告诉全国老百姓什么叫危机。我觉得最不应该有争议性就是我,因为我过去讲这么多事件一一都发生了。我写书目的就是今天的结论,危机本身不可怕,你只要把危机说透了,你就不会再有危机。最怕是碰到这个巨大危机,你还不知道,碰到这个人还说争议性大,这是最可悲的!我希望透过我抛砖引玉,我们全体国民应该好好学习一下,进入2010年以后看到希腊危机、高盛欺诈门事件,这是多么复杂的时代。我只是讲一小部分,其它的在我书里边都有。

我也希望透过这个机会能够提出一个我们过去没有想到过新危机的理念,只要把危机认识清楚了就没有危机了。所以这些目的就是很清楚,那就是透过这一系列的书籍,和各位朋友解释什么才是你需要真正关注的危机?
作者简介: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郎咸平作为世界级的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

站在洗头房的门口-那些事儿

2010年6月12日 1 条评论

(源于网络,据说是河北高考得0分的作文,无从考证,亦无需考证)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街边一排洗头房无疑成为光怪陆离的都市以唯一的一抹亮色,一点温馨。我酒足饭饱后,站在人头攒动的夜市旁,望着临近的洗头房,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感慨:它们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只知奉献,精巧别致的房间透露着橘红色的,以一种柔和暧昧和都市里华而不实的霓虹灯苍白刺眼的路灯对峙着,争辩着,以无言的行动响应着国家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周围尽管一片杂乱喧嚣,但它的门面布局仍是那么古色古香,让你不由得驻足停留,细细欣赏。传统的对联式门框在这里复现:上联:按摩,下联:休闲,横批:美容美发,将中国风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洗头房内不时传来形象代言人任贤齐的歌声:“ 我让你依靠,让你靠,没什么大不了”,更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一切的特色让街边那些大楼广场黯然失色。

倚门站立着几位年轻的姑娘,身着复古的服饰,仅以一片红花布遮住前胸,让我想起远古人民的伟大。她们脸上挂着诚挚的笑容,洋溢着扑面而来的热情,召唤鼓舞着沿街的革命同志,不管是满身酒气的大款,满脸疲惫的民工,还是稚气未脱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毫无偏见,在这个孤寂的夜晚去温暖他们那冰冷空荡的内心,敬业的精神让我不禁肃然起敬。看着看着,我的眼里闪出了泪花,脑海中想起了貂蝉,李师师,秦淮八艳,想起了舒淇,李丽珍,杨思敏,想起了刚刚离我们而去的人民艺术家饭岛爱,以及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武藤兰同志,尽管她们分工不同,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样日日夜夜挥汗如雨地工作,在灵与肉的碰撞中,在吆喝呻吟中体验着劳动的光荣和快感.

在频频出入洗头房的人群中,我惊讶的发现了几张极为熟悉的面孔,那不是李书记,张局长,赵主任一行嘛,跟在他们身后的是刚刚提拔的刘干事,白天任劳任怨,以干事为己任,夜晚仍不忘发挥余热,深入洗头房继续干事。这些可亲可敬的领导干部们舍小家,为大家,含泪抛下独守空房的妻子,两眼张望的老人,三过家门而不入,淡泊名利,避开群众们关切火辣的眼光,不辞辛劳,穿街走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感染着社会底层,和洗头房的小姐通宵奋战,彻夜长谈,从金瓶梅到春梅腊梅,从票子到马子、******,检验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看在眼里,我热泪盈眶,谁说官民势如水火,我说官民情同鱼水,难舍难分!

夜色渐沉,洗头房的灯逐渐暗了下去,我知道领导和小姐之间的探讨切磋会正在召开。有这样的领导,国之大幸,民之大幸,何愁不能国泰民安,构建和谐社会也自是指日可成。想到这里,我陡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也默默祝福他们保重身体。

世界一流大学的免费公开课程

2010年6月3日 1 条评论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殷紫

001) 耶鲁大学公开课程:http://oyc.yale.edu/
002) 麻省理工大学公开课程:http://ocw.mit.edu/
003) 斯坦福大学公开课程:http://itunes.stanford.edu/
00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开课程 : http://webcast.berkeley.edu/courses.php
005) 卡内基·梅隆大学公开课程:http://oli.web.cmu.edu/openlearning/
006) ITUNES U 和 YOUTUBE.COM/EDU——通过这两家媒体,可以找到众多录像和录音课程。其中YOUTUBE已有300家大学的200门课程和六万堂录像课。
007) Academicearth.org——拥有十所顶尖大学,130门课程,3,500堂录像课。同样附有收费网络大学学位的咨询,多为著名学府如哈佛网大等。
008) Ocwconsortium.org——搜罗了全世界250所大学的13,000网络课程。

以上信息未经验证,请朋友们注意,有好的资源也请分享。
韦斯特加注, June 3, 2010

当我告诉别人我正在上一门耶鲁大学的心理学介绍课,都会招来惊讶且怀疑的目光。因为我离纽黑文远得很,又有年幼的孩子要照顾,要注册耶鲁的成教班,似乎颇具挑战性。于是,我总是像推销员似的,忙不迭地立刻解释,这门课属于耶鲁大学的网上公开录像课,想什么时候上就什么时候上,没有任何限制,也没有任何考试,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结业证书。不过,这个课不仅免费,而且附有教学大纲和书单,我花在这门课上的所有资金不过是从亚马逊买来的两本教科书。

互联网的自学功能,大家都不陌生。只要在GOOGLE或YouTube上打“怎样”二字,就会有无数自动生成的结果浮现出来。我的一个朋友甚至告诉我,他是通过YouTube学习自由泳的,并且当场演示了他标准而漂亮的泳姿。从做日本寿司到修水管,互联网以DIY精神,教会很多人日常诀窍和应急措施。而现在,免费高等教育在互联网上的上升势头,在我看来,更是一场具有开拓性的教育革命。

耶鲁、麻省理工、哈佛和加大伯克利分校,都是网上公开课的头筹,原因不外乎学府之著名、教授之出色。其中耶鲁口碑最佳,皆因其录像制作精良,令观者感觉犹如置身课堂。我所上的心理学介绍属耶鲁热门课,不仅因为很多人对心理学极为好奇,更因为主讲教授保罗·布隆姆(Paul Bloom)讲课风格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听来毫不费力,甚至颇有娱乐性。哈佛的《道德推理:公正》、加大伯克利分校83岁老太太的《人体解剖总论》、麻省的《微分方程》和《线性代数》,以及斯坦福的《现代理论物理:爱因斯坦》等,都位列目前网上的十大热门免费课程。

如果大学的使命是通过研究创造知识,通过教学传播知识,那么以互联网为载体,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向更广泛的人群撒播知识,应该是大学的终极使命了。值得留意的是,在免费网络高等教育中开先河的,都是著名的私立大学。也就是说,在这些大学里就读的大多数佼佼者们,都必须付出高昂的学费;而这些宝贵的免费网络资源,也不是免费得来的。耶鲁的每门网络公开课,都需要三到四万美金的制作费,这些钱大多来自休利特(Hewlett)基金。虽然公开课的目的并不是“复制耶鲁教育”,也就是说尽管资源丰富,像我这样的学生,既没有同学,也无法和教员保持密切联络,更不能参加任何耶鲁考试以此获得任何学分,但耶鲁公开课程始终以“质量保证”作为准则,所有公开课程几乎都是本就在耶鲁校园广受欢迎的“好课”,教授也几乎都是在本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这个秋季,耶鲁的网络公开课将增扩至36门,正是耶鲁四年前创建网络公开课时的预定目标。
据估计,在过去十年里,公开教育的投入资金约一亿五千万美金,大多数来自非学院方面。比尔和美琳达·盖茨基金会去年也投了八百万美金。有趣的是,盖茨本人也是公开课学生。他曾经听了麻省理工的一门《固体化学介绍》,还在网上发表了感谢的评论,至今成为麻省津津乐道的段子。我和盖茨,都是免费网络公开课消费者——所谓“散客”中的一员。除去大多数“散客”,其他的听课者分别为在校生和教育工作者。自2008年起,致力于网络教育的休利特基金不得不削减预算,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为所有的人提供知识,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阅读全文…

分类: 网海拾贝 标签:

我是流氓我怕谁

2010年5月29日 1 条评论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THE GRASSHOPPERS AND THE ANTS – A CONTEMPORARY FABLE
西方人都知道蚱蜢和蚂蚁的寓言故事。蚱蜢很懒,在整个夏天唱歌玩乐,而蚂蚁则忙着储藏粮食,为冬天做准备。当寒冷的冬季来临时,蚱蜢向蚂蚁乞要食物,蚂蚁拒绝,最后蚱蜢饿死了。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好吃懒做只能喝西北风。

然而生活比伊索寓言更复杂。如今,蚂蚁是德国人、中国人和日本人,而蚱蜢是美国人、英国人、希腊人、爱尔兰人和西班牙人。蚂蚁生产出蚱蜢想要购买的有吸引力的商品。当后者询问前者是否想要什么东西作为交换时,蚂蚁回答道:“不,你们没有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或许除了海边的度假胜地。我们会借给你们钱,这样你们获得了商品,而我们增加了积累。”

蚂蚁和蚱蜢是快乐的。蚂蚁节俭而谨慎,它们把盈余收入存进据信安全的银行里,而这些银行再把钱借给蚱蜢。相应地,后者不再需要生产商品,因为蚂蚁供应了非常廉价的商品。但蚂蚁不向它们出售房屋、购物中心或办公室,因此蚱蜢专注于建造这些建筑物。它们甚至请蚂蚁前来从事这些建造工作。蚱蜢发现,随着资金不断流入,土地价格上涨。因此它们更多地借贷、更多地建造房屋,并更多地支出。

蚂蚁看着蚱蜢窝的繁荣景象,告诉自己的银行家:“更多地借钱给蚱蜢,因为我们蚂蚁不想借钱。”蚂蚁在制造实体产品方面的能力远甚于评估金融产品的能力,因此蚱蜢找到了巧妙的办法,将蚱蜢的贷款打包成面向蚂蚁银行的有吸引力的资产。

Everybody in the west knows the fable of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 The grasshopper is lazy and sings away the summer, while the ant piles up stores for the winter. When the cold weather comes, the grasshopper begs the ant for food. The ant refuses and the grasshopper starves. The moral of this story? Idleness brings want.

Yet life is more complex than in Aesop’s fable. Today, the ants are Germans, Chinese and Japanese, while the grasshoppers are American, British, Greek, Irish and Spanish. Ants produce enticing goods grasshoppers want to buy. The latter ask whether the former want something in return. “No,” reply the ants. “You do not have anything we want, except, maybe, a spot by the sea. We will lend you the money. That way, you enjoy our goods and we accumulate stores.”

Ants and grasshoppers are happy. Being frugal and cautious, the ants deposit their surplus earnings in supposedly safe banks, which relend to grasshoppers. The latter, in turn, no longer need to make goods, since ants supply them so cheaply. But ants do not sell them houses, shopping malls or offices. So grasshoppers make these, instead. They even ask ants to come and do the work. Grasshoppers find that with all the money flowing in, the price of land rises. So they borrow more, build more and spend more.

The ants look at the prosperity of grasshopper colonies and tell their bankers: “Lend even more to grasshoppers, since we ants do not want to borrow.” Ants are far better at making real products than at assessing financial ones. So grasshoppers discover clever ways of packaging their grasshopper loans into enticing assets for ant banks.
阅读全文…

分类: 网海拾贝, 韦氏观察 标签: